从“智能的路”到“聪明的车”交控科技领跑城轨交通高质量发展发表时间:2024年05月26日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截至去年年底,交控科技已服务了61条城轨线路,累计2520公里,覆盖31个城市。 ●北京地铁无人驾驶的“开山祖师”,正是交控科技承担建设的燕房线信号系统。 ●智能列车鹰眼系统采用机器视觉+3D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该系统成为全球首个独立获得SIL4级(国际最高安全等级)安全认证授权的感知运行系统。 在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控科技”)办公楼2层中央,有个两米见方的模型展台,展台右侧是秦朝一号铜车马模型,4匹马儿拉着车缓缓前行。左侧是一列精致小巧的蓝色地铁模型,车厢可承载几百人高速运行。这个模型展台,是中国交通两千多年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交控科技勇担“大国重器”责任,推动城轨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使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城轨交通信号系统提供方,多年来,交控科技坚持自主创新,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人本内蕴落实到交通行业,为现代城轨发展打造了多个标杆式工程,实现了中国城轨企业从“跟跑”向“领跑”的全方位转变。截至2023年12月,交控科技已服务了61条城轨线路,累计2520公里,为31个城市的乘客提供了优质的出行服务。 创新驱动 为“聪明的车”加足马力 在交控科技2层展墙上,“中国城轨信号发展史”格外吸引目光,从第一代的“固定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控制到如今基于感知的车车通信列控系统,城轨列车发展完成了从“智能的路”到“聪明的车”的华丽转身。北京城轨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交控科技在时代浪潮中激流勇进,在信号系统建设中坚持创新驱动,为智慧出行加足马力。 2023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迎来了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7号线北段、16号线剩余段以及11号线西段剩余段正式开通。至此,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总运营里程达到836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在这三条线建设中,地铁11号线突破了技术难题,是公司进行创新驱动的有力印证。”交控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设过程中,团队采用了信号与车辆融合屏技术,这是北京首条应用一体化融合屏的线路。这种设计巧妙地将界面融合在一起,页面按照车辆和信号分区进行设计,同时实现了部分信号的整合或区分显示,极大地提高了运营的效率和安全性。 与运营技术同步发展的,还有公司的全自动运行系统。近期,素有“地下北三环”之称的地铁12号线正在开展动车调试工作,初步具备了全自动无人驾驶功能,而北京地铁无人驾驶的“开山祖师”,正是交控科技承担建设的燕房线信号系统。“燕房线支持的FAO(全自动运行系统),是公司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第四代产品,相比于基础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FAO的主要优势为实现运行的高度自动化、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公司常务副总裁王伟说道。 “新质生产力落实到交通行业,我们该做什么?首先绝不能复制别人的东西,要有我们中国的自主创新。”王伟表示,“在建设亦庄线时,我们是按照外国标准去做,而到了燕房线,我们采用基于运营场景的正向设计方式,已经能做到超越此前的标准,甚至形成新的标准。” 作为“破局者”,交控科技是国内第一家自主研发并掌握城轨信号系统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并成功攻克了全自动运行、智能感知、智能行车调度指挥、虚拟编组等自主创新技术。“如果中国企业不去研究智慧城轨的前沿技术,那么我们必将面临人才资源流失的风险。”王伟说。 AI赋能 让出行更加安全智能 来到交控科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智慧车站”,一节等比例地铁列车模型在模拟轨道上停放着,闸机、站台、车厢、智能信息显示屏等深度模拟了未来智慧列车的模样,车内外动态灯光闪烁,未来科技范十足。 “这是一台公司自主研发的虚拟连挂智能列车。”王伟介绍,列车采用自主虚拟编组控制系统,在高峰期时可以进行连挂,从而满足大流量旅客的需求,提升整体运力。在平峰期时,运力需求没有那么大,就可以将长编组变为短编组,例如将六节的车厢变为三节,既节能又省力。对于一干多支的情况,在分岔口时可以根据乘坐需求分为两支短编组同时运行,避免乘客多绕路。此外,还可以连挂运货车厢进行独立货运,既节省了成本又提升了整体利用率。” 站在车头向外望去,一位工作人员偶然经过车头,车厢内外立刻响起了“隆隆”的报警声。此时,列车人员可通过智能列车鹰眼系统快速知晓并定位障碍物,第一时间采取相应处置办法,恢复列车正常运行。王伟说,在传统的地铁运营中,行业常用物理传感方式来保障运营限界安全,如今有了AI技术的加持,故障情况下仍可通过智能感知维持运行,极大提升了列车安全性能与运行效率。 据了解,智能列车鹰眼系统采用机器视觉+3D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传感器,通过对列车运行周边环境的全方位“观察和感知”,实现异物侵限、路权开放、信号系统降级等全场景覆盖并持续输出用于车辆控制和科学决策的感知结果,从而最大限度确保列车的行车安全并提升轨道交通线网运行安全和效率。该系统已成为全球首个独立获得SIL4级(国际最高安全等级)安全认证授权的感知运行系统。 回归需求 未来地铁要内蕴人本 王伟说,未来的城市轨道出行不仅要便捷、低碳,更要全面考虑人们的出行场景,提高服务效能,加强人文关怀。 在交控科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智慧站台天花板上,记者看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摄像头,摄像头旁标注着“异常行为感知相机”字样。“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乘客逐渐增多,如若在乘车过程中突发意外,乘客可以对着摄像头挥动双臂示意。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收到警报信息,根据顶端的蜂窝灯带来寻找求助者。这些灯带就像一个个网格,帮助工作人员迅速定位。”王伟介绍,除此之外,车站基于综合管控平台实现一体化报警模式,如遇紧急情况,只需一键启动,车厢内外、站厅、各处走廊的引导内容会根据险情信息切换为应急模式,引导乘客疏散撤离。如今,这些系统和设施正逐步向全国推广。 在关注交通信号技术发展之余,交控科技还聚焦城轨列车人员培训,打造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培训中心”。中心有一台司机模拟驾驶器,工作人员张艳春正在进行设备的日常调试与维护,在教员考评系统中,录入不同系统的故障及突发事件等场景,用于列车司机的专项培训和技能鉴定。 “列车运行环境,我们采用的是视景仿真系统采集真实线路,再根据精确的轨道限界设计值布置相关设备位置信息(车站、区间位置等运营信息,信号机、转辙机、接触网、疏散平台、各种线缆等设备信息),搭建起整体的三维场景,画面十分逼真。”张艳春说,目前,他们已经多次承接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司机(职工组)/行车调度(职工组)技能大赛,大家的操作体验都非常好。 锚定国际视野 走出丰台路子 交控科技于2009年12月正式成立,2019年7月成为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2021年迁址到全新总部大楼交控大厦。 近几年,在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交控科技拥有了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与运行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2021年底与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整合优化为“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是轨交信号系统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唯一认定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在交控大厦所能见到的部分,包括智慧车站、智能列车、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决策平台、智慧站务、智能培训平台、智能运维平台、企业数字化运营中心及其天枢平台研究室等平台以及未来轨道交通场景,都是交控科技自主研究成果。 “植根于中关村丰台园,交控科技在丰台的营商沃土里不断汲取养分,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王伟说,公司每年都会组织参与丰台区产业联盟大会、产业论坛、专家座谈,与高校携手共享科研资源等,为全市乃至全国的城轨交通发展建言献策,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最终落实在交通实践中。 延伸新闻 交控科技获评年度 北京市数字经济标杆企业 近日,2023年北京市数字经济标杆企业评价报告发布会召开,交控科技经过提名推荐、补充推荐、审查评价等严格流程,凭借杰出表现,荣获北京市数字经济标杆企业殊荣。 作为数字经济标杆企业,交控科技将继续发挥其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引领作用,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代背景,专注于推动国际领先的智能全自动运行系统产业化。交控科技不仅研发了一套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数据闭环服务平台,还建立了数据采集、传输、标注、训练、仿真、测试以及共性数据服务等环节的数据闭环体系。(记者 张怡飒 赵自谦 通讯员 刘璐) |